首页 > 软件 > 如何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培养科学的管护力量

如何对海岸带生态系统培养科学的管护力量

软件 2023-07-24

海岸带综合管理对策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的过渡地带,人类很早以前就在海岸带地区居住和谋生,海岸线和环境的变迁已经对经济发展和人类居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使现今的人们对海岸带尤为关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环境变化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是主要焦点。最佳的方法是实行海岸带综合管理(ICZM)。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本质是谋求各类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不断解决和改善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水资源管理和规划

水资源问题是山东省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实施山东半岛城市群战略的关键,而山东省,特别是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是不争的事实,针对这种缺水局面,水资源合理规划管理是实现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该实行以公平水价为调节杠杆、开源节流并举、开采补源并重、积极拦蓄地表径流、充分开发利用黄河水和开发利用微咸水的方针。

(一)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1.合理调控地下水位

通过以下措施调控地下水位:

1)在进行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的基础上,分区段确定地下水合理水位、警戒水位和限制水位值。

2)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实现调控地下水水位的目标。

3)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地质环境监测网,及时了解水位、水质现状,及时进行预警预报,并提交决策部门发布实施。

2.建立地下水库、应急水源地

在滨海河谷建设地下水库具有不占地、不动迁、周期短、水资源调节作用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防止海水入侵、有效解决淡水资源不足、提高抗旱防洪能力等优点。目前,沿海地区的烟台、青岛市均已完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库建设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如烟台莱州王河地下水库供水工程已经显现了可观的综合效益。目前,橡胶坝和人工湖周围地下水位平均升高3.1m,一些地段上升了近8m,同时有效改善了地下水质。经定期采样化验显示,地下水氯离子含量比工程建成前平均降低了50%,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解决了沿海10多个村的人畜饮水问题。王河地下水库的蓄水效益也十分明显,年平均入渗补给量约为3200万m3,每年农业灌溉供水量达1300万m3,可增产粮食330万kg,并且还使荒芜多年的大片海浸地得到重新开发。

据测算,仅山东半岛适宜建地下水库的位置就有54处,可建地下水库总面积近7900km2,可调节拦蓄地下水量40亿m3,采取人工补源等手段,每年能增加地下水可开采量15亿m3

(二)地表水资源的优化调配

1.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

山东省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大中型水库大多建在河流中上游,以防洪灌溉为主,调蓄能力不强,应从实际需要出发,发挥基础优势,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探索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打破过去一个流域、一座水库、一条河道、一个灌区的单一治水方式,多库串联、库河串联、水系联网,构筑水利工程网络体系,实现地表水、地下水统一优化配置,调剂余缺,以丰补歉,最大限度地挖掘水资源潜力,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初步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通过水系联网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

2.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

根据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现状和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方位搞好调水、引水、拦水,加快水网工程建设步伐。一是超前运筹,科学规划。围绕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从统一联合调度、优化配置入手,编制海岸带水网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充分利用引黄工程、西水东调工程,通过调水、引水工程建设,逐步构筑起多库串联、水系联网、联合调度的大框架,实现水库之间,以及区域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联合调度、统一配置的目标;三是加强管理,搞好保护。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实行计划用水。强化对水资源的保护,重点保护饮用水源,集中力量抓好水库上游污染治理、库面网箱养鱼和机动渔船清理,以及下游河道治理,保证水质满足功能需求;四是科学调度,合理调配。根据用水需求,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行水资源总量分配制度,合理调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确保水资源配置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3.增强水利产业活力

在积极争取国家扶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水资源工程建设管理运行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使水利工程在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明晰产权,理顺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水利产业活力,为进一步搞好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有力保障。

(三)开源节流、联合调度工程

1.节水工程

在广开水源的同时,必须全面节流,最大限度地合理开发利用当地水源。农业节水是关键,目前引黄灌水亩次定额120m3左右,浪费严重,会导致土地次生盐渍化。工业节水主要是从现在的重复利用率不足35%提高到60%,到2010年力争达到90%。

2.微咸水利用工程

区内和邻近的天津、河北等地已进行了微咸水灌溉及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应大面积进行推广。

3.鲁北平原岸段修建平原水库、拦引黄河水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有库容1000万m3以上的水库11座,应继续选择低洼地段修建平原水库,以保证生活、生态、工农业发展的供水水源。

4.胶东半岛岸段河流下游河道修建拦蓄水工程

选择适当位置建拦水闸,既可阻挡海水,又可拦蓄淡水,增加地下淡水的补给量。

二、环境工程地质规划

山东半岛地处华北地震带,著名的郯庐大断裂横贯该区,对该区的区域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次级活动性构造在人类强烈经济活动影响下,会加剧其活动性,需要调查区内活动性构造的特性、分布、活动性规律,为大型工程项目选址提供地质依据。在冲积平原地区、滨海冲积海积平原地区、冲湖积平原地区、黄河三角洲地区,呈条带状或片状分布有软弱土层、饱和液化砂土,对工程建筑极为不利,会大幅增加工程造价,处理不当会对建筑物稳定性构成严重威胁。

鲁北平原岸段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差,并且存在地震、黄河尾闾河道摆动、地基承载力低、砂土液化、地面沉降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在胶东半岛局部岸段存在活动性断裂构造、软土、液化砂土等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在规划和管理决策中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1)鲁北平原岸段和胶东半岛岸段的局部地区新构造运动活跃,有遭受地震影响的可能,区域稳定性相对较差,一切建筑物都应设防加固。

2)黄河尾闾河道的稳定是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尽量延长现行清水沟流路的使用寿命。

3)要进一步对规划的黄河十八户流路进行可行性论证。

4)对天然地基承载力低区,一般建筑不宜采用天然地基;对承载力较低区,土体稍做处理后,可作为一般建筑的持力层;对承载力中等区,土体不做或稍做处理,即可作为一般建筑的持力层;对承载力较高区,一般建筑物可直接采用天然地基。

5)对于中等和严重砂土液化区,应加强浅层地下水的开采,以降低地下水位,减小砂土液化的危害。

6)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的、不可恢复的地质灾害。为了减少由其引起或加剧的海(咸)水入侵、海岸侵蚀、风暴潮、洪水泛滥等灾害,应尽快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查清地面沉降现状及引发因素,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

7)加强地面重要工程建设项目、地下工程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为指导,开展地学、环境、海洋、生物、灾害等多学科研究论证。

三、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和规划

(一)逐步建立地方海洋法规体系,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根据国家法律及相关法规制订出符合山东海岸带实际情况的法规制度。如青岛市已经制定了《青岛市海岸带规划管理规定》、《青岛市近岸海域环境保护规定》、《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青岛市海洋渔业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规和规章,为依法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二)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保证

建立起以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为行政管理主体,国土资源、环保、规划、科技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分工负责的海洋综合管理体制,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力度;成立高层次的海岸带开发管理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一些重大涉海问题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实施;建立重特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制度,为海岸带污染事故及时处理和控制提供组织保障;成立海岸带组织监察队伍,为海岸带综合管理工作提供监督保证。

(三)制定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保护规划,为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科学支撑体系

通过制定科学的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保护规划,确定近岸海域的主导功能、兼顾功能和限制功能,明确划分近岸海域的开发利用区、治理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特殊功能区,并将其作为海洋开发、保护和管理的指导性规章予以实施;编制海洋产业发展规划,综合平衡港口、航运、渔业、旅游、临海工业、海洋科技等各行业的发展,提出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措施,把行业规划统一为综合规划。

(四)贯彻实施海域开发利用管理制度,促进海洋保护迈上新台阶

实施海域功能控制制度,按照海域功能区划要求,使各海域生产力布局合理;实施海域使用审批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并严格实行海域使用可行性论证制度,严格控制和管理近岸海域的开发利用活动;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海洋生态环境可能产生明显影响的海洋工程上马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渔业法》及其相关规定,严格实施捕捞许可证制度和伏季休渔制度。

(五)加强近岸海域环境资源调查和陆海交汇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以近岸海域环境资源调查为基础,以各项法规制度为依据,加强执法力度和综合整治工作的投入,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并完善其运行机制,建立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不断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

四、海岸带环境变迁研究与监测预警

山东省海岸带在区域地壳升降活动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海侵、海退活动与海岸线变迁频繁,从而带来了海岸带生态、地质环境的不断变化,其中以黄河三角洲最具代表性。

(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

黄河以其极高输沙量,快淤快蚀的演化特点著称于世,而黄河的受水盆地(渤海)却较浅,河口水深仅数米至10余米,且坡降小,各种海洋动力因素复杂,致使高含沙水体在浅水河口塑造的黄河三角洲极不稳定,沉积环境多变,垂向序列复杂,三角洲进积、蚀退交替。因此,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的变迁与黄河三角洲的演化紧密相连,而三角洲的演化又与黄河的行水路线密切联系,行水河道的存在决定了区域的淤积和侵蚀。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1976~1996年近20年RS影像的分析处理,获得了大量的海岸带环境变迁信息,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环境变迁信息系统和动态数据库。利用RS和GIS的技术集成,建立了黄河三角洲数字高程模型,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规律,并根据海岸带变迁的实际情况分河口段、钓口段和黄河港段来具体分析论述其近20年的变迁,得出了不同地段不同年代的侵蚀淤积速率。

1)河口地区在1976~1981年间,清水沟流路尚未形成明显的沙嘴,尚处在摆动之中,但沙嘴已呈淤积延伸之势。1981~1984年,沙嘴明显向东淤积扩张,口门淤积速度达5km2/a,平均每年造陆面积约50km2。1985~1991年,沙嘴变化比较平稳,淤积速率约为2.4km2/a,1991~1996年,沙嘴淤积速度明显加快,使得1985~1996年平均淤积速率达12.1km2。从整个岸线变化情况看,可初步认为沙嘴变化存在短期幅度大,长期幅度小的规律。即一方面年际间的变化幅度大,一年内沙嘴淤进、蚀退可达5km;另一方面长系列年的变化幅度小,平均每年淤进1km左右,沙嘴的淤积主体随沙嘴的延伸而逐渐向海域推进。

2)钓口河地区海岸带的面积一直在缩小,在断流之前,1975~1976年的沙嘴处于延伸状态,延伸速率约为每年1.5km。断流之后,沙嘴及附近海岸线处于蚀退状态,1976~1984年,沙嘴共蚀退3.2km,平均每年0.4km。1985~1996年的沙嘴共侵蚀202km2,其中1985~1991年侵蚀98km2,1991~1996年侵蚀104km2。1985~1996年,岸线最大侵蚀断面速率达900m/a,一般为300~400m/a。钓口河流路断流以后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沙嘴及其附近海岸线处于蚀退状态,初期蚀退较快,以后逐渐减缓,以至达到暂时平衡状态。

3)黄河港地区地处M2分潮无潮点附近,钓口河没改道的1975~1976年间,海港附近的海岸线处于蚀退状态。1976~1984年间,由于钓口河附近岸线的大面积蚀退,部分泥沙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被带到这一区域,造成该区域海岸线的淤进。1985年建港后,由于海港防潮堤的突出,港口左侧,海洋动力作用加强,岸线处于蚀退状态。1988年,桩西油田建成之后,海岸线(以一般高潮线为标准)基本被固定下来,港口右侧的岸线由淤积状态转为蚀退状态,但蚀退幅度不大。总之,由于人为的影响,1985~1996年,该区海岸线基本未发生大的变化。

(二)海岸带环境综合监测预警

1.建立健全海洋监测、监视和评价网络

开展近岸重点海域赤潮监测预报研究工作,试验性发布赤潮警报,为沿海经济发展和海水养殖业服务;建立青岛市海洋预报台和海洋灾害预警报系统,实现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传输网络化,完善海岸防灾紧急救助系统,提高防抗海洋灾害的能力。

2.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以现有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开展海岸带陆域以浅层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为主兼顾深层地下水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建立海水入侵监测、地下水污染监测网络体系;建立地面沉降长期监测点;开展海岸淤积、侵蚀定期遥感监测工作。完善海岸带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机制。

3.建立入海水环境监测

以现有水文勘测部门水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加强入海河流的水环境监测;以环保部门的现有监测点为基础,开展独立入海排污口水质、流量监测。

4.建立统一的监测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监测数据共享

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本质决定了必须多学科协同工作,监测数据是实现优化决策的基础,也是实现综合管理目标的关键,实现数据管理的一体化、网络化,共享监测数据是必需的。

进一步重视海岸带管理

澳大利亚 80% 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岸带地区 ( 距海 100 千米范围内) ,澳大利亚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也都集中在海岸带地区。海岸带地区也是澳大利亚开展工农业生产活动和商贸活动的主要场所。没有海岸带的良好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发展和未来。鉴于此,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十分重视海岸带的管理,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海岸带保护的政策,包括联邦海岸带政策 ( Commonwealth Coastal Policy) 、国家海岸带管理战略 ( National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Strategy) 等。2003 年 10 月,澳大利亚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 “国家一体化海岸带管理合作方法框架”( Framework for a National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协调一致的海岸带管理。2006 年 5 月,又出台 了 “国 家 一 体 化 海 岸 带 管 理 合 作 方 法———框 架 与 实 施 计 划”( National Cooperative Approach to Integrated Coastal Zone Management-Framework and Implementation Plan) 等。

未来一段时期,澳大利亚政府继续重视海岸带管理不仅是体现在联邦层次上,而且更主要体现在州与领地层次上。

塔斯马尼亚州于 1996 年正式出台了海岸带政策 ( Tasmanian Coastal Policy 1996) 。2009 年 4 月 10 日,塔斯马尼亚州总理 Hon David Bartlett 向塔斯马尼亚州资源规划和开发委员会致函,建议对 “州海岸政策 1996”进行修改和补充,以适应新时期对塔斯马尼亚州海岸带管理的要求。

昆士兰州于 1995 年就通过了 《海岸带保护和管理法 1995》,2001 年 12月起草了昆士兰州海岸应急行动计划。2002 年 2 月,“州海岸管理计划———昆士兰海岸政策”正式实施,2008 年第一季度,昆士兰州环境与资源管理部对州海岸管理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了评估,并计划出台新的海岸管理计划。根据昆士兰州 《海岸带保护和管理法 1995》规定,其海岸带管理计划每 7年将评估一次。

2006 年 10 月, 新 南 威 尔 士 州 海 岸 带 管 理 政 策 修 改 版 ( Coastal Management Policy) 出台,其确立的原则是: ①以规划和审慎的方式,沿新南威尔士州海岸建立海岸带保护区,并构成一个综合、有代表性的生态体系; ②工业、农业和土地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排放,对海岸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威胁十分严重,威胁到渔业、居民健康和舒适以及州河口与海岸水的旅游用途,应设法改善; ③为实现海岸资源的生态可持续管理和利用,威胁海岸自然价值的活动必须要停止,各级政府、社区和工业间的新型合作计划必须要重新设计、资助和实施; ④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其他后果,包括暴风雨的频率与强度等,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并整合到海岸带管理的一切决策中。其确立的计划和目标是: ①在海岸带的管理中,得到土著澳大利亚人的认同和参与; ②把新南威尔士州海岸带管理融入国家海岸带行动计划中; ③为海岸土地、河口和海洋生态系统,创造综合的、足够的且具代表性的储备体系; ④使用综合的区域评估系统,涵盖各土地使用权,评估全生物区的自然价值和资源; ⑤即刻暂停海滩拖网捕鱼、禁止海岸采矿;⑥通过创建海岸带管理的 “先锋机构”、公众参与以及利益相关人的协商程序,鉴别和监督问题地区,并进行严格的土地分区; ⑦在新的或现有的海岸带开发中,采用和利用能减少自然资源消费、节约能源的适当可持续产品、技术和设计,增加循环和再利用,减小或去除对人类或环境健康的威胁;⑧未来新南威尔士州海岸带开发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原则基础上,并为自然和人类改善的环境提供高质量成果。

维多利亚州 1995 年就通过了 《海岸管理法 1995》 ( Coastal Management Act 1995) 。2008 年,维多利亚州政府出台了 “维多利亚海岸战略 2008 ”( Victorian Coastal Strategy 2008) ,其确立了在未来 5 年内,维多利亚海岸带管理的战略框架和远景。其战略是: ①为有意义的环境和文化场景提供保护; ②开展一体化的规划,并为未来管理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 ③确保可持续利用海岸自然资源; ④在海岸带进行适当的开发。制定该战略的目的是:①为海岸、河口和海洋环境的规划、管理和利用提供展望; ②明确政府关于海岸、河口和海洋环境的政策承诺; ③制定和实施其他具体的战略与计划的框架,如海岸行动计划、管理计划和规划方案等; ④在可能的地方,成为决策者审慎决策的指南等。

目前,西澳大利亚州也正在积极制定海岸带管理政策 ( Coastal ZoneManagement Policy for Western Australia) 。

由上述可以看出,加强海岸带管理,已成为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和州/领地政府的一个共识,从而也是未来澳大利亚土地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重要方向。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包括美国、加拿大、荷兰、南非、孟加拉国等,都在积极制定自己的海岸带政策,加强海岸带管理,因此,加强海岸带管理也是世界国土资源管理的一个发展趋势。

如何保护水域生态系统

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保护 我国濒临太平洋,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近海水域纵跨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面积达470多万km2。

如何有效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

一是从陆海污染统筹治理来恢复海域生物生存环境;二是从自然岸线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与规范化建设、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来加强海岸带生态的保护;三是通过岸线生态修复、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修复、受损海岛生态修复来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是从海堤生态化改造与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岸带综合防护工程建设来促进生态减灾协同增效;五是打造智慧海岸带管理服务平台来保障海洋命运共同体健康发展。【摘要】 如何有效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和海岛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问】 一是从陆海污染统筹治理来恢复海域生物生存环境;二是从自然岸线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与规范化建设、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来加强

在森林、海洋、渔业管理中如何利用生态系统生态学知识?

名人专访 ·符合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管理”有了新的认识,但它的意义虽然有还有争论。为了证明这些问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采访了三位专家。 博士Kristiina福格特博士 Kristiina福格特博士,耶鲁大学林业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系统教授:科学与管理平衡“一书的共同编辑。 Gerardo Budowski的哥斯达黎加在委内瑞拉的热带土地使用专家的生活和工作,1969年12月-1976 6月,他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裁,现任联盟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爵士马丁Holdgate,英国生态学家,目前联合国政府间林业专家小组的主席,1988年至1994年担任欧盟主席。 以下是

标签:生命科学 生态系统 生物学 生态学 心理

大明白知识网 Copyright © 2020-2022 www.wangpan131.com. Some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19930号-18